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讲故事如何具体化?

费伟伟 传媒茶话会 2019-08-30


《辽宁 出实招优化营商环境》(人民日报2018年11月9日)一稿被评为报社好新闻一等奖,原因诚如李宝善社长在送审稿上所批示:“稿子写得好!慈春兰的故事有说服力。”

而分社第一次来稿时,并没有这个“慈春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地方部编辑组贯彻编委会“讲故事要具体化”的指示紧抓不放,和分社记者一起挖出来的。

作者刘洪超后来在业务研讨文章《再多的技巧也不如一则好故事》里曾这样回顾:

稿子刊出后,我将首稿与刊发稿做了一次对比,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行文,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相同之处,就连引用的数据,也更新到了11月初。回头反思,这个稿件7月底就开始定题采写,到正式见报,6次修改,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

我们看一下初稿是怎么开头的:

 “以前遇到困难,我们难以找到说理的地方,现如今一个电话,一周不到就给解决了。”锦州市古塔区经营五金机电的刘胜高兴地说。原来锦州市国土局古塔区分局违规向门市房征收所谓的“土地年租金”,而市本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目录中没有该项收费,商户多次协商未果,只能求助于刚成立的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2017年3月,不增一编、不进一人,通过对原省企业服务局转变职能,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应运而生。成立仅3个月,首次曝光就选择了6起政府不讲诚信、为企业服务不积极的典型案例,刘胜的案例位列其中。


地方部会商认为,开头这个故事不典型,叙述也粗线条,不够具体。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差,社会上对此有个生动的说法:“投资不过山海关。”营商环境是好是坏,“投资”最直观,而初稿选取的故事偏重于“监督”方面,代表性不强,说服力不够。

此稿的背景是长期以来辽宁营商环境问题严重,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举措,如“2017年3月,不增一编、不进一人,通过对原省企业服务局转变职能,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应运而生”。这是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的确是个新闻亮点。

地方部遂要求记者盯住辽宁省营商局,深挖与投资有关的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刘洪超说:
 

辽宁省营商局最初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涉及的是沈阳本地企业之间的纠纷;另一个案例中,政府偿还企业的费用只有10余万元,解决过程相对简单。这两个案例,虽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辽宁改善营商环境的成效,却不是最有说服力的那种。


我们最终选择的慈春兰的故事就不一样了。慈春兰作为一个来自安徽的民营企业家,公司负责2013年全运会亮化工程,手续完备且通过验收,政府却迟迟不予结清600余万元的费用。外地来沈投资兴业,时间跨度超5年,企业因为迟迟收不到欠款,陷入经营困难而要退出沈阳。


这样的故事太有典型意义了,能够实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目的。


故事找到了,仍只是成功了一半。好故事还要把它讲得好,就是要表达得具体,表达得生动。“慈春兰的故事”开始是这样的:

“原打算这个纠纷结束后,我们公司就全部撤出辽宁,可没想一个电话,困扰我5年的诉求就给解决了。”慈春兰,安徽蓝极光照明沈阳公司总经理,2013年全运会前夕,她与皇姑区住建局签订合同,负责全运会的亮化工程,并垫付了全部的665万元。不成想工程完工后,住建局却迟迟不予付款。“我每年也就一千万元左右的工程量,这么多钱欠着不给,公司也难以维系。”5年来,慈春兰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住建局催款。无奈之下,2017年她将住建局告到了法院,“虽然皇姑区法院判决企业胜诉,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执行。”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3月份她通过新闻,拨通了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的投诉电话。一小时后,营商局的工作人员就主动与她取得联系。1周后,皇姑区政府就制定了还款计划,5个月内欠款全部还清。


“这件事让我们企业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辽宁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努力,现在我也现身说法当起宣传员,动员我身边的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兴业。”而从始至终,慈春兰竟然没有与辽宁省营商局的工作人员见过一次面。



故事很好,但起笔过缓,平平叙来,不够抓人。虽然注意到了多用直接引语,但引语不简练不生动。采编之间又频频互动修改。见报时这个故事是这样展现的:

一个电话,慈春兰要回了拖欠5年的工程款。“现在本金还清了,前天我们刚签了利息偿还协议。”11月1日,慈春兰告诉记者。


2013年全运会前夕,慈春兰任总经理的照明公司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签订合同,负责全运会亮化工程,垫付了665万元工程款。谁知项目完工后,城建局却迟迟不付款。


“公司一年工程款也就1000万元左右,这么多钱欠着不给,不是逼我们关门嘛。”5年来,慈春兰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催一回款。


“那时想,这件事一了,我就撤出辽宁。”慈春兰说。


今年4月,慈春兰看新闻得知,辽宁正在开展清偿政府工程款专项行动。“死马当活马医。”她拨通了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公布的投诉电话。1小时后,该局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她。1周后,皇姑区政府制订还款计划。

刘洪超在回顾稿件修改过程时,有一点特别感慨:
 
经验类报道虽是对一个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取得的成就进行报道,但选取的故事必须紧扣当前,具有时效性。在给地方部提供的第三稿中,我们采写的事例被否定,就是由于故事发生在2018年年初,时效性不强。同时,由于版面尤其是头版稿件刊发时间的不确定性,还要求我们随时做好准备,补充最新的素材。这篇稿件刊登于11月9日,就在刊登前三天,地方部费伟伟副主任还打来电话叮嘱,慈春兰的工程款虽然已于10月份全部偿还,但是还要盯紧后续利息偿还的进展,这样万一稿件不能及时刊出的话,仍有办法保障时效性。

为何要特别盯住时效性?

好故事,不仅在于新闻要素俱全的具体,更在于故事内涵意义要明确清晰具体。为迎接2019年人民日报全新改版,报社编委会去年10月就针对如何提升报道质量,明确强调要“增强新闻性,减少工作味”。“增强新闻性”就是要切实把握好新闻的“时、度、效”。

李宝善社长批示肯定这篇报道“慈春兰的故事有说服力”,这个“说服力”是有所指的。1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清理解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明确凡有此类问题的都要建台账,对欠款“限时清零”。

党报宣传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紧跟中央精神。如果能抓住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在“清理解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这一中央的最新精神和地方生动实践的结合上发力,那么,稿件也就更具现实针对性,就能获得更好的传播价值。所以,稿件编辑在修改中一直要求记者“盯紧后续利息偿还的进展”,力求让故事“顶花戴刺”保鲜。更重要的是,报社领导站位高,政治敏锐,新闻敏感,此稿最后一稿11月7日发回,11月9日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政治家办报,首先要有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


把报道自觉地和中央精神相结合,时效上衔接得更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也就更加具体。     

此外,此稿记者作过6次大的修改,地方部编辑也反复推敲,很多功夫下在了语言的锤炼上,包括直接引语。多让新闻中的人物说话,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记者采写中这个意识是相当强的。刘洪超说:“对于慈春兰的心理变化,我们采用直接引语,没有一味拔高,从普通人的感情和视角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开始来稿中直接引语虽然用得挺多,书面语色彩相当重,读来不大自然。比如,“原打算这个纠纷结束后,我们公司就全部撤出辽宁”,后改为“那时想,这件事一了,我就撤出辽宁”;“这么多钱欠着不给,公司也难以维系”,改为“不是逼我们关门嘛”。修改后更口语化,也更贴近生活。

经过反复修改,全篇结构在形式上的美感也强化了。原来稿件开头部分讲了慈春兰的故事后,又落进工作性报道的套路。见报稿则将原来的第三段,挪到了文章的结尾:

“你相信吗,营商局帮我要回这么大笔钱,可我连营商局干部的面都没见过。”慈春兰说,这件事让她看到了辽宁真正改善营商环境的决心,“我决定留下来,还要现身说法,动员我认识的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兴业。”


这样的修改,不仅让整篇报道在形式上形成闭环,也让结尾多了些许余味。

采编互动,精益求精,这一直是人民日报的优良传统。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常说,总编辑首先是个编辑,不能只想着“总”而忘了“编”。同事阙邦火这样回忆他:领导都很忙,重要文章、原则问题能把住关就不错了。但老范不同,他是从头到尾,有文必看,错别字、不妥的语句,甚至标题高低位置不合适都一一指明。无论是编还是写,范敬宜都率先垂范。他在写《再给后代5000年》不足500字的小消息,他从晚上10点钟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次日凌晨5点多钟,先后换了7个导语。 什么是优良传统,这就是!什么是大报风范,这就是!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看到从范敬宜到费伟伟,采编良性互动的传统,采编精益求精的作风,这在人民日报始终得到了传承和光大。 优良传统不丢,报魂就在,阵地同样会在。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附(见报稿):

辽宁 出实招优化营商环境
前10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54万户
王金海  刘洪超

一个电话,慈春兰要回了拖欠5年的工程款。“现在本金还清了,前天我们刚签了利息偿还协议。”11月1日,慈春兰告诉记者。


2013年全运会前夕,慈春兰任总经理的照明公司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签订合同,负责全运会亮化工程,垫付了665万元工程款。谁知项目完工后,城建局却迟迟不付款。


“公司一年工程款也就1000万元左右,这么多钱欠着不给,不是逼我们关门嘛。”5年来,慈春兰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催一回款。


“那时想,这件事一了,我就撤出辽宁。”慈春兰说。


今年4月,慈春兰看新闻得知,辽宁正在开展清偿政府工程款专项行动。“死马当活马医。”她拨通了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公布的投诉电话。1小时后,该局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她。1周后,皇姑区政府制订还款计划。


从今年1月起,辽宁严厉整治政府失信行为,对政府拖欠工程款、未及时供地等“旧账”全面摸底调查,并按“一事一策”制订整改计划。为避免出现“新账”,省政府要求各地对30%以上新引进项目进行抽查。截至目前,全省共偿还政府欠款111.5亿元,抽查项目2298个,对发现的142个未履约项目持续跟踪督导。


事实上,这只是辽宁近年来出重拳、下猛药,痛下决心改善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之一。2016年12月,辽宁颁布东北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成顶层设计。


2017年3月,不增一编、不加一人,通过对原企业服务局转变职能,辽宁省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接受投诉、暗访调查、公开曝光、问责处理,成为这个局的“四大利器”。今年以来,已公开曝光39个反面案例,对178名责任人问责处理。


辽宁省今年以来还明确提出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目标。对标最优,聚焦“痛点”,开展纠“四风”和“办事难”专项整治;攻克“卡点”,建设营商环境“一套标准、一个流程、一个窗口、一张网、一批项目”的“五个一”工程;疏通“堵点”,建立健全通报、约谈、督办等长效机制;瞄准“关键点”,设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辽宁还施行一系列利企便民举措,如公布统一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取消调整253项涉及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证明,推行双休日无休窗口……


营商环境的逐步好转,使辽宁的投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9%;前10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54万户,同比增长4.9%。


“你相信吗,营商局帮我要回这么大笔钱,可我连营商局干部的面都没见过。”慈春兰说,这件事让她看到了辽宁真正改善营商环境的决心,“我决定留下来,还要现身说法,动员我认识的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兴业。”(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9日)


(注:本文收入作者《好稿怎样开头结尾》一书,即将出版。)
编辑 | 刘娟


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选出一位茶粉,送上《我在现场!》(余坦坦 撰写)精美图书一本。获奖名单将在次日推文文末公布,请大家及时关注~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人民网叶蓁蓁:人工智能催生“内容科技”

2.这届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名单,透露了关于泛媒体领域的哪些动向?

3.喜大普奔,您想知道80位“茶多酚”都是哪些人吗?

4.对,这是我们的记者和英雄!

5.“报纸应该是美的!”工人日报社社长这样谈新闻美学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